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2020-04-0410:57:31 发表评论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编辑推荐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从新的视角详细、独到地讲述一系列人类社会的创新故事,并分析其中的各种问题,记叙加议论,知识广博,文笔流畅,引发思考。

内容简介

人类为什么能够演化成今天这样?是什么驱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什么是创新?创新到底需要什么特质,规避什么风险?《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采用“记叙 议论”的体裁,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从技术、科学、体制、产业、文化等方面,用丰富的故事细节为公众展示人类创新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各种问题,也有对一些经典问题如“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中国产业创新“七宗罪”的思考和分析,既给人以趣味,又引人思考。

作者简介

赵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创新战略、产业集群与科技园区、创新联盟、创新群体和创新网络、风险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前沿研究。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机制》《技术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上的创新

第一节 创新:推动人类演化的力量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上的创新案例

 

第二章 技术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化生存

第一节 解放体力:石器,火

第二节 解放脑力:四大发明

第三节 拥抱世界:电

第四节 信息革命的发端:晶体管的诞生

第五节 技术创新的归宿

 

第三章 科学的脚步:暗夜中舞动的精灵

第一节 科学启蒙: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第二节 爆发前的地火:电磁学

第三节 加速的轨道:人工智能

第四节 科学创新的驱动力

第五节 知识就是力量?—创新的双刃剑效应

第六节 科学创新与竞争

第七节 知识就是力量?—李约瑟难题的科学解

 

第四章 体制的力量:笑看风云起天涯

第一节 资本主义登上舞台

第二节 站在成功的边缘:洋务运动

第三节 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

第四节 体制创新中的领导

第五节 体制竞争:创新的温床,还是绞架?

第六节 李约瑟难题的体制解

 

第五章 产业的变革:用价值去征服

第一节 第二次浪潮

第二节 第三次浪潮

第三节 中国产业创新的七宗罪

第四节 产业创新的两大困境

第五节 产业创新的推动力

 

第六章 创新可以被教出来吗?

第一节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的教育解

第二节 专业很重要?

第三节 创新从何而来?

 

第七章 创新与文化的纠葛

第一节 创新:孤独,还是合作?

第二节 文化大融合:创新的福音?

第三节 李约瑟难题的文化解

 

第八章 创新:回到概念的本源

第一节 创新与价值创造

第二节 集约式创新与粗放式创新

第三节 精致式创新与朴素式创新

第四节 情趣式创新

第五节 中国创新在世界上的地位

前言

前言

写《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这么一本书,有来自三方面的灵感,或者说渊源。

从2004年开始,我就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网络、创新联盟和集群的研究。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生涯,令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这个国家需要创新。但是,在创新的理念,尤其是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有很多需要梳理的地方。2012年,出版了《创新管理》教材之后,不少学校、课程班采用了这本教材,但是也有很多人问我:“创新只在技术、科学上才有吗?在商业或者其他领域中,难道就没有创新了?创新过程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为创新正本清源,让这个社会对创新的概念更加
清晰,我感觉这个责任越来越重。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另一个问题就冒出来了——怎么做?如果还是用我们学术研究的套路,出教材、出学术专著,进行观点的阐述,能有好的效果吗?我很怀疑。不讳言地说,科学精神在我们的民众中还是匮乏的,普通老百姓对于科学、技术、文化、体制、产业这些基本领域的了解还很不够。虽然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突破了每年800万人,但是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就懂得和发扬科学精神了——就拿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来说,很多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框架、思想都是一无所知的,需要重新进行逻辑思维、整合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导向思维的培训,而这种情况在中国高校并不鲜见;往大了说,在产业界、政界,甚至学术界,我们的一些“精英”所做的事情都是不科学甚至反科学、伪科学的。所以我觉得,在目前这个时期,用学术灌输、说教的方法,不太容易取得好的效果。怎么办?

2015 年,读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我怦然心动。这本书是非常“异类”的一本历史书,它对于人类历史作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阐述,然而掩卷沉思,又令人不得不对其中大胆的想象力和自洽的逻辑而赞赏。尤其是对于“科学—资本主义—帝国”三者的相互增强的关系的探讨,让我这个从小就对世界史感兴趣的人有了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对诸多史实的全新角度思考。用这种科普的文笔来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或者说进行个人观点的营销,是很巧妙的,而且也是需要很深功力的(顺便说一句,《人类简史》中有关“科学”“技术”“科技”的概念没有梳理清楚。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对作者求全责备)。并且,由于参与了中国科协的一些工作,我了解到科协近年来越来越强调科普、科幻的工作。因此,我渐渐意识到,用一种类似于科普的笔法来撰写这么一本书,应该是有可能得到大众承认的。

第三个方面的渊源,应该说是自己的一点私心——一颗未曾泯灭的当作家的心。虽然当一名大学教师是很忙碌的(绝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悠闲自在),而且在中国的高校做老师实在是压力山大,各种考核指标、会议、表格、评估满天飞——然而这也让我有了足够的动力,保持对新鲜知识的饥饿感。尤其是我们做创新管理的研究,更需要“不务正业”,要博采百家之长。近几年,三位作家的书籍让我大呼过瘾。

本书初稿完成之际,《流浪地球》电影还未上映,但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早已声名鹊起。建立在费米悖论“Where is everybody (大家都去哪儿了)”的基础上,并通过逻辑推理(虽然经过中科大校友的分析,逻辑并不完全严密)建立了“黑暗森林”法则,我认为这个套路是我看过的所有科幻小说中最为逻辑自洽的,因此也是最“接近真实”的科幻小说;并且书中还推出了诸如“飞刃”“智子”“水滴”“曲率驱动飞船”“二向箔”等令人目眩的“黑科技”,还对“黑暗森林”的末世场景进行了正面强攻,这种写作内容和技法上的创新也是技术上难度极高的。可以说令人脑洞大开,大呼过瘾。弗·福赛斯的间谍惊悚小说则仿佛教科书一般,不厌其烦地把间谍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个动作都从头到尾进行详细刻画,细节描绘的丰富简直到了外科手术般令人发指的程度,让人看着他的小说几乎就可以依样画葫芦地去做一个间谍。马伯庸的《风起陇西》和《三国机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三国历史,看上去似乎荒诞不经,但是仔细推敲却不无道理,而且历史的这种可能性是不能绝对排除的,并且这种解读是建立在作者对正史深刻透彻的参悟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对正史的每一个细节的深刻理解和反复推敲,是不可能写出这种作品的。在我看来,这三位畅销书作家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做了出色的创新工作,而且还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公众的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想象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做到的,正是我们这些创新研究学者日日夜夜梦寐以求的。

所以,有这三个因素,我便决定用这种科普而不是学术的笔法来进行创新概念的推广。虽然这本书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普书籍,但是行文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的公众对于创新往往只知大概,不求甚解。例如技术领域的晶体管的诞生、科学领域的电磁学理论的发展等。创新到底需要什么特质?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需要规避什么风险?每个细节都是值得推敲的。因此,我尝试用丰富的细节来为公众展示创新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各种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在第一章中,关于发现DNA 双螺旋结构的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案例。希望通过这样的案例,能让热衷“创新”的全社会都冷静下来,多思考一些创新的相关问题。若能如此,则心意足矣。

创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涉及方方面面。因此,书中也有对一些经典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例如“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还有对中国产业创新的“七宗罪”的拷问。

创新的概念是外国人提出的,学术研究的理论也大多是翻炒国外的理论。本书在最后尝试着提出“集约式创新”和“粗放式创新”的概念,并且用“精致式创新”去对应学术界已有的“朴素式创新”,试图总结和提炼出适合中国情境的创新模式。本书还用“情趣式创新”来概括在中国比较普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创新。

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高晓蔚编辑的大力支持。本书终于即将付梓,这与高编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经过千日的酝酿和数易其稿,希望这次创新性的尝试也能体现出笔者期待的价值。如果没有,那当然不是读者的错,也不是笔者的错,因为创新的本意就是trial and error(试错),不断地犯错、不断地纠错。反反复复,寻寻觅觅,有错则改,无错加勉,砥砺前行,才能像生物进化树那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某一条道路走不通,到最后只剩下那一条走得通的道路,那就是我们最终要走的路。

赵炎

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2019 年3 月12 日

此隐藏内容查看价格为2yuan,请先
链接失效、没有跳转及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站长微信:h13776035
获取正版《创新简史》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