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上下)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大汉帝国跌宕起伏两百年

2020-05-2512:14:26 发表评论

大汉帝国(上下)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大汉帝国跌宕起伏两百年

 

编辑推荐

●帝国的“接班人”问题

●让整个帝国犹如一己之身动作起来

●从强力兴作到与民休息的“软着陆”

●体制内部生成的帝国掘墓人

 

秦史、汉史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因为这两大帝国几乎奠定了未来中华民族的一切,后世各朝的历史基本都是秦汉史的变化复制。

大汉帝国》是中华第二帝国汉朝的兴盛衰亡史,也是第一部不仅从帝王将相立场,也从平民立场看帝国兴衰存亡的历史。它既关注历史狂潮中的个人命运沉浮,又重视历史人物的个性、人格在历史巨变中的具体表现,同时画龙点睛地揭示关键节点上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具体影响。

为了立体再现历史,作者在叙述事件的同时,不惜笔墨详解各种背景,使平常人眼中生硬的典章制度、族谱世系,都活化成为人物生存挣扎、历史奔突演进的立体背景。

大汉帝国史,既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史,也是刘汉家族的创业守成史,更是各主要人物的艰难成长史。读者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品咂复杂的人生况味。

内容简介

大汉帝国》是中华第二帝国西汉的兴亡史。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三年与天下群雄灭秦,被封汉王;四年与西楚霸王周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帝国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奋发飞扬,进入鼎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最后轰然陷落于新莽。

从刘邦起义创业,到其称帝,是短短七年;从刘邦威加海内,到王莽偷天换日,是二百多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崛起何其迅速,其守成何其艰难!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

作者简介

萧 然

作家、历史学者、老新闻工作者。

著有多部长篇小说,并合著有《新译吕氏春秋》《新译春秋繁露》《新译唐六典》等多种历史著作。

目录

致读者

引言  中华大一统的范式

从“汉”这个字的古今义说起

帝国风范:巍巍大汉,垂范后世

站在丝绸之路上看当时世界

第一章 历史走到了岔路口

分封才罢,纷争又起

刘邦找到了一个讨伐项羽的好题目

从彭城到荥阳:胜利和失败都是考验

第二章 楚河汉界:中原大地摆出了一局棋

黄河南北:两个战场,两种景观

风云突变,汉、楚、齐玩起了走马灯

差点提前推出一部《三国演义》

乌江悲歌:“时不利兮”“天亡我”!

第三章 布衣刘邦当上了大汉开国皇帝

诞生于“汜水之阳”的大汉帝国

刘邦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帝国的一块心病:匈奴问题

异姓诸王接连演出了人生悲剧

慷慨歌《大风》,惶恐说“安刘”

第四章 吕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制的女性

当了皇帝依旧保持着寻常人情的刘盈

吕后称制:学黄老之术,行无为之治

且看史称“刚毅”的吕后如何“以吕代刘”

一场“灭吕安刘”的政变在悄然行动中

第五章 被史家称为德政标本的文景之治

“蜜月”与“蜜月”终结后的较量

司马迁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

七国之乱:朝廷与诸侯王的一场大决战

帝国“接班人”问题的困扰与突围

第六章 为帝国开创鼎盛时代的汉武大帝

寻找一种理论,以激活汉魂,永固汉统

中国翻开了一部独尊儒术的历史

让整个帝国犹如一己之身动作起来(上)

让整个帝国犹如一己之身动作起来(下)

第七章 高帝遗愿的实现:终得猛士守四方

——汉武大帝之章续

从马邑挫败中奋起,向大漠进击再进击!

将征战扩展到南、东、西诸边

得不偿失的最后三次北伐之战

丝绸之路:一条用双脚走出来的国际通道

第八章 从天国降到人间,从理想回到现实

——汉武大帝之章再续

汉家天子终于获得了上天“授命”

帝国之忧:总也填不满的财政大窟窿

多情又多事的后宫与东宫

从颁发“罪己诏”到临终托孤

第九章 日中则昃:帝国从中兴到衰亡

昭宣中兴:从强力兴作到与民休息的“软着陆”

班固说:“汉世衰于元、成,坏于哀、平”

成帝:一个受制于外戚的风流天子

哀帝:《谥法解》说:“恭仁短折曰哀”

王莽:体制内部生成的帝国掘墓人

结 语 历史需要在蝉蜕豹变中获得复兴

“三七之厄”与古人对兴亡之道的探究

渐台悲剧留给后人的思考题

从班彪评论看新末历史走向

汉王国和汉帝国大事年表

后 记

前言

     

如今的书,多到汇成了海洋。我的这部《大秦帝国》有幸蒙读者从书海中找出,说明诸君与我至少有一点相同:都爱好历史。

尽管我自幼喜欢历史,但真正静下心来,一头钻进故纸堆乐此不疲,以至弄到不闻暮鼓晨钟、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那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

中国历史,最令我着迷的还是古代,尤其是秦、汉、唐三代,我以为那是中华民族创造活力最为充沛、人性也较为高扬的三个时期。由此,渐渐萌发出一个心愿:为这三个时代各写一部书。

近些年来,讲史、写史成了热门,讲、写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戏说、细说、趣说、正说、品说等等,可谓百花齐放。不过我这个人可能有点守旧,至今仍留有美好记忆的,还是青少年时代读的几部作者大多为“五四”前贤的“史话”。写过清新可读的《西洋史》的陈衡哲先生说得好:“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我们明白的。”所以我的这三部书就想尽量做到“明白”二字,尝试用一种新的史话体来写。这个所谓“新”,不妨归结为以下四句话——

一句是平民视角。写历史可以有不同视角,写得好都可以达到“明白”的要求。譬如孔夫子写《春秋》,以周天子为评判圭臬;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以是否有利于帝王统治为编撰标准,他们都把历代帝王的存亡兴衰、荣辱沉浮写得相当明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一读者便是帝王。而在下则是一介平民,读者诸君也该大多是普通人。我们普通人想通过读历史弄明白的,主要的恐怕还不是历代帝王存亡兴衰的道理,而是历史演进中的人生况味;或者说不是为了“资治”,而是为了“资生”——汲取人生滋养。其实包括帝王将相在内的历史人物纵然千姿百态,他们首先总还都是人,有与我们普通人相似或至少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将帝王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从高高的宫殿回到广阔的人间,历史事件就有可能因拆除了虚幻的屏障而变得面目一新,历史人物也会因此而变得可亲可近。

再一句是侧重人物。历史很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极其丰富的内容;但历史也很简单,简单到只要用一个字便可概括: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因人的生存、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以历史的真正主人是人,明白历史的核心就是明白历史中的人生。明白的前提是理解。为此我在写作中随时提醒自己:力求理解。我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终极评判的雄心、多一点力求理解的诚意,以此去接近作为我们先祖的古人,包括那些按当时某种政治或道德标准已被脸谱化了的人物,或许就较为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的知音。果真那样,我们就能结识到众多先哲前贤、帝王将相、文坛才子、沙场猛将,还有高士野夫、奇男烈女,以及鸡鸣狗盗之徒、灯红酒绿之客……那些浑朴天然的人性,那些激扬放达的人格,因历史几乎永远不可能复现而显得如此珍贵,而你却能与他们结成“忘年交”,时而促膝絮谈,时而浩歌长啸,品味古今不同人生,获得相似或相通的感悟,那该是一件多大的乐事啊!

第三句是,配合阅读需要介绍文史知识。古代历史人物都是生活在当时的两个环境中: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就内容之繁富、变化之快速而言,后者要远远超过前者。人文环境的构成主要是各项典制,包括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和事典,合称六典。这些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大都成了颇感陌生的所谓“文史知识”。现代读者要接近古人,就不能不多少了解一点其所处的人文环境,而孤立地介绍那些繁复的文史知识又难免枯燥乏味。我的做法是,配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穿插以相关典制的介绍,同时尽力使这些典制不是游离于历史,而是作为历史活动的实际参与者与人物一起展示自己。事实上,在我国古代帝王制度的语境下,那些影响重大的典制本身,往往就是无数历史事件的结晶,在其构成因素中,不仅有政治智慧和人生体验,也还有刀光剑影和凝固了的鲜血。

最后一句是,只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我写“三大帝国”力求适应现代读者,却也适量引录了一点古书原文。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它们的表现力远远胜过我笨拙的转述外,其中还暗藏着我的一个小小的“阴谋”:引诱读者对古人的写作魅力产生兴趣,进而去阅读原文。我的体验是:真要学懂历史,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直接读《二十五史》及相关古籍。要知道,古书中许多独特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更何况,读古文原著,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那才真正是一种美妙无比的享受!所以说到底,我的书只想起到一点“引桥”的作用,绝不敢奢望代替古人写的史书和近人写的学术专著。若是有一天读者诸君过“引桥”而弃之,径自直入恢宏的历史殿堂,那将是我莫大的欣慰。

此隐藏内容查看价格为2yuan,请先
链接失效、没有跳转及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站长微信:h13776035
获取正版《大汉帝国(上下)》 大汉帝国(上下)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大汉帝国跌宕起伏两百年 大汉帝国(上下)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大汉帝国跌宕起伏两百年 大汉帝国(上下)创业维艰,守成更难!大汉帝国跌宕起伏两百年
avatar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